管理公正

发布日期:2023-11-20 16:40:00   来源 : bal    作者 :乐小管    浏览量 :397
乐小管 bal 发布日期:2023-11-20 16:40:00  
397

什么是管理公正

  管理公正是一种社会公正,是约束统治者、领导者管理者的道德,是统治者、领导者、管理者的美德。社会管理行为是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实现;管理公正的实质是领导者管理行为的公正,其衡量尺度是管理制度或分配制度(权利义务分配制度)。[1]

管理公正的基本要求[2]

  (一)管理公正要求管理者坚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公正地获得其所应得。在一定的组织范围内,通过对组织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使每一个组织成员得其所应得,是管理公正最基本的内涵。每一个管理组织都是利益合作的体系,管理的主旨在于调整、分配利益关系,而公正是人们利益关系得以协调的准则。坚持公正原则,就要反对任何不劳而获的行为,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付出同等劳动都有同等的劳动报酬。管理公正的实质在于组织内分配的公平、合理。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个人在履行了一定的义务之后,应该得到社会的相应的报偿和认同,但分配公正是管理领域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个人才能、能力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分配的不公平。我们说利益是公正的基础,但这里的利益是指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相统一的个人利益。分配公正要以有利于集体、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

  (二)管理公正要求用人公正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必须把握住人才这个关键。人才也是一种资源——种最具活力的资源,用人得当就能带来丰厚回报。从某个角度来说,用人公正也是一种分配公正,因为,用人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涉及到组织成员的提拔、解雇、奖励和惩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用人公正是最大的公正。就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现状来看,不少单位仍存在着任人唯亲,用人不当的情况,这必然影响到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用人选人等管理工作中,必须通过公平竞争创造一种竞争氛围,让才能和贡献成为选拔管理人才的客观标尺,使单位开创新的管理局面。

  (三)要求保证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尊严

  一个人是否获得公正,不仅是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人格价值得以实现。公正管理应当具有体现个人权利公正的形式和内容,要承认个人权利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坚持人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四)要求每个公民都承担组织和社会义务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D也就是说,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总是要对组织、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尤其是管理者由于处于领导的位置上,与被管理者相比,其行为的影响要广得多、大得多。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认真履行其责任义务,绝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追求享受的特权。

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1]

  1.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理念层面的公正规定,而人性化管理则是人本原则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在社会资源中成了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行人性化管理是后工业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应基于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应顺应人性,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

  人类对人性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已经发展到人是“网络人”,人是“智慧人”,人是“个性人”这一阶段。强调人的智慧的运用,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个性化,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实现人的价值看作其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因此,现行的管理理论,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行为都应该建立在这种人性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在设计组织目标的时,要注意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之间的和谐一致。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符合人性的内在精神;在管理方式上提倡民主化管理,尽可能地扩大参与管理的范围;在管理行为上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求,注重人的发展,这就是顺应当前人性要求的管理。

  2.机会平等原则

  机会是组织成员生存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组织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机会的获得是组织成员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发展机会直接影响分配的状况,参与机会不平等,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平等,因此,参与机会的平等程度直接体现社会公正的程度。机会平等原则是指在进行组织成员机会资源的分配时,要遵循“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的公正原则。

  3.按贡献分配原则

  管理公正要求根据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基本贡献和每个组织成员所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具体贡献来分配组织中的各种资源,这就是按贡献分配原则。根据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一方面体现了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更体现了自由的理念。从实际效果看,按贡献进行分配把个体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个体的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组织的活力,起到激励的作用。这一分配原则要求组织在工资、福利等劳动报酬的支付应该与组织成员的贡献的大小挂钩。

  4.调剂原则

  调剂原则对于组织的运转和发展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调剂原则可以使组织整体利益得到保障,使组织成员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发展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促进组织的整体发展。二是可以改变一次分配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的状况,缩小分配中由于贡献大小而造成的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组织层次之间和组织成员之间由于利益分配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使组织能够稳定有效地运转。

  5.整体利益原则

  管理公正的整体利益原则就是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应该承担起对组织存在、发展的共同责任。它以维持组织的存在、发展为目的。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是一个人们共同生活的共同体。我们甚至可以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组织。因此,管理公正也应该是照顾到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这个共同体;二是组织中的个人。一方面主要是组织的角色及其权利平等合理地分配给个人,另一方面是个人必须承担起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共同责任,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管理公正的实现途径[1]

  管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组织公正可以分为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三个维度。管理公正的实现的途径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1.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是一种行为过程的公正,是具有一定时空顺序的行为过程公正,重点是它的公开性、规范性和员工的话语权。可通过让员工参与重大的组织决策,对事关员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制度保持一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及时公布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增进员工的整体公平感。

  2.分配公正

  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公正。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及绩效综合考评指标、方法。根据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基本贡献和所投入的劳动数量、质量、生产要素等具体贡献来进行组织资源的分配。

  3.互动公正

  反映组织成员对程序执行过程中人际处理方式的公平感知。在人际公正上,要求管理层以礼貌、尊重、平等的方式对待员工;在信息公正上,要求管理者给员工传达应知晓的信息,包括为员工提供相关程序、规则等的解释。

维护管理公正必须处理的关系[2]

  (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管理中,公平和效率两者都要兼顾,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结果。若过分强求公平,强制实行收入的平均分配,便会严重损害效率。反过来,过分谋求效率,又会严重影响利益分配的公平,从而导致种种不平等现象的出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必须在平等与效率之间寻求正确的平衡。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在由前现代社会正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让公平与效率两者始终保持着适度的张力。

  要做到管理公正,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讲求公平,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个群体的利益矛盾,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尽可能使弱势群体受益。我们虽然不追求结果的平均,但却要追求过程平等和机会均等。一般来说,初次分配侧重效率,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则要注重公平,发挥管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

  (二)正确处理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公共利益是管理公正的前提和条件,要保证管理公正就必须使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公共利益是大家的、公众的,它包括每个成员的利益,但它不属于任何人。国家利益第一,公共利益至上,这是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全人类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管理中,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在照顾公共利益的同时又做到使每个人都享有极大的公正,这是个难度很大的伦理问题。管理者在行政过程中,既要遵循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又不能违反关怀民生的原则。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干预,只应当发生于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的情况之下。管理者行政行为涉及到相对人权益时,应当尽量避免对相对人权益乃至民生的损害。对客观上难以避免的损害则应考虑给予相应的补偿,在补偿的考虑上则应尽量照顾弱势群体维持生存的正当利益要求。那种只强调公共利益至上而拒绝考虑相对人合法权益和基本生存要求的态度和做法实质上是不道德的和非正义的。面对多种可以选择的处置方法,应该尽可能选择对公民个人产生最少不良作用的方法而为之。

  (三)妥善协调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改革中要避免权利失衡,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让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要有效地实施管理公正的调剂规则,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中等收入群众成为主流群体,成为维护社会安全运行的强大力量。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时,要尽可能遵循公正原则,注意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在制度设计和资源分配上,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专门制定一些特殊的倾斜政策,使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要通过制度创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扶贫济困的友爱风尚,形成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阻碍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平等流动的因素,如代表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农民进城就业限制政策、获取公务员的资格条件限制政策等等。这样的社会阶层界限凝固化的结果,必然会造成社会不和谐甚至冲突。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打破公民之间的所有制界限和身份界限,清除有碍于人员流动的体制藩篱。

  (四)妥善处理物质激励机制与精神激励机制的关系

  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而物质激励机制是核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对人们的影响显得愈来愈重要。“‘思想’一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嘲必须建立物质利益激励机制,把物质利益与从业人员的实际业绩挂钩,使贡献大的人在经济上得到回报,从而促进敬业精神的发扬。但还要看到,光靠利益激励机制还不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实现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更加关注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个体的完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拥有受人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必然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从精神层面看,要做到管理公正,关键在于尊重、关心、公正地对待每个组织成员。管理者应从人的高层次的公正需要出发。强化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开性,营造现代民主管理的氛围,形成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成员的参与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及成就寄托感。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袁元.管理公正与组织和谐发展刍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04X
  2. 2.0 2.1 陈敏.管理公正及其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名词术语
管理术语
综合条目
上一篇 : 管理流程
下一篇 : 关键资源能力
关于我们
热门推荐
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
回到顶部